close

憩室-1.jpg

成人的食道大約長25厘米,藉由食道壁的肌肉能進行像波浪般的蠕動,便可將食物緩緩推入胃中享受美食帶來的飽足感,不過食道並不具有消化及呼吸的功能,若一旦食道自行建造了「密室」,擅自攔截食物儲藏於此,時間一久,口中便會不時發出難聞的異味、吞嚥困難、呼吸道的惡性病變,有時竟還會有食物反芻的現象

 

 

1406440011-216002441_meitu_1.jpg

這其實是很典型的「食道憩室」(Esophagues Diverticulum)的問題,其造成的原因是頸部食道的肌肉(環咽肌)張力太大,導致食道產生另一個空腔,醫學上稱為「憩室」,因此部分食物會堆積在憩室裡而不會經由食道至胃以進行正常的消化,久而久之食物在憩室會受細菌分解發酵而產生難聞的異味,臨床的症狀有吞嚥困難、食物會有反芻的現象、以及進食時容易嗆到。傳統的治療方式是由頸部切開至憩室的位置然後做切除,並施行環咽肌切開術,但傷口感染、喉返神經受損及縱膈腔感染的併發症機率高。

 

 

shutterstock_157556399_meitu_2.jpg

shutterstock_200513231_meitu_3.jpg

醫師在兩年前便收治過一名49歲的家庭主婦,因長年喉嚨有異物感,吃東西常會嗆到,必須刻意放慢吃東西的速度,往往才一碗飯、兩盤菜,吃下來就要2~3個小時,因此十年多來,她不曾與家人一同外出用餐,更別想盡情享受牛排、海鮮、烤物等需要高咀嚼力的大餐。此情況影響這位家庭主婦的生活品質甚鉅,讓她漸漸對飲食感到排斥、體重下降、自信心銳減,常常自怨自艾。儘管早在十年前她便已被診斷出是「食道憩室」的問題,卻遲遲不敢接受手術治療。

 

 

 

shutterstock_379797670_meitu_4.jpg

shutterstock_324442520_meitu_5.jpg

原來是傳統的「食道憩室」手術治療方式是須從脖子上劃一刀,將食道憩室切除與環咽肌切開,醫師必須有很精細的技術還得耐心剝離沾黏組織,此步驟彷彿蜻蜓點水,稍一不慎就會失足。因為若切除過多黏膜會使食道變得狹窄影響日後進食,若切除過少,則症狀還是會持續;同時醫師還需進行「環咽肌切開術」,讓食道肌肉收縮力道平均,否則食道憩室還是有復發的可能,因此傳統手術風險高,脖子上還會留下明顯的疤痕,讓這名家庭主婦望之卻步。

後來在兩年多前,經由李醫師以最新的內視鏡憩室造口術併內視鏡環咽肌切開術」以內視鏡開法取代脖子上外開,不僅外表沒有傷口,也大幅降低喉返神經受傷及感染的機率,住院日數也相對減少。以前大口吃東西對患者來說是奢求,術後他們也能跟一般人一樣好好大口享受美食。

 

 

IMG_5928.JPG

(上圖為歐洲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發表全球首篇用內視鏡處理食道側壁憩室雷射造口術之論文)

 

有鑒於過往兩側的憩室都採外開手術方式,須讓病患承受手術的高度風險及術後更差的生活品質,李佳融醫師多年前在美國積極鑽研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式,目前是國內發表內視鏡手術治療側壁憩室的第一人,近期李醫師的「食道側壁憩室雷射造口術」還被歐洲耳鼻喉頭頸外科雜誌採納與報導,其有效的創新治療方式與研究內容倍受肯定,其殊榮難得更可見一斑!李醫師相信唯有不斷改進手術方式,從病患立場及病患家屬的心情設想為出發點,才能真正給予有效的治療並造福病患。

 

 

 

arrow
arrow

    Dr.李佳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